在世界偵探文學的浩瀚星空中,夏洛克·福爾摩斯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這位由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筆下誕生的傳奇偵探,憑借其超凡的邏輯推理能力、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個性,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心。然而,福爾摩斯的魅力遠不止於紙面,他更是電影銀幕上的常客,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以其多樣的風格和時代的印記,持續為全球觀眾帶來驚喜。從黑白默片時代到如今的視效大片,福爾摩斯的形象在光影流轉中不斷被重塑,每一次改編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劃的案件,引人入勝。
福爾摩斯銀幕形象的演變與時代印記
夏洛克·福爾摩斯作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偵探之一,其銀幕形象的演變,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不同時代電影製作的審美取向、技術進步以及觀眾口味的變化。從早期的默片到後來的有聲電影,再到如今的高清數字時代,福爾摩斯的每一次亮相,都承載著創作者對原著的理解與創新,以及對時代精神的捕捉。
最早將福爾摩斯搬上銀幕的嘗試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那時的電影技術尚處於萌芽階段,福爾摩斯的形象多半是基於插畫師悉尼·佩吉特筆下的經典形象——高瘦的身材、鷹鉤鼻、戴著獵鹿帽、手持煙斗。這些早期作品,如1916年由威廉·吉列特主演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更多地側重於展現偵探的智力超群和案件的巧妙布局,表演風格相對誇張,以適應默片時代的表達需求。對於當時的中國觀眾而言,盡管可能難以接觸到這些遙遠的西方影片,但福爾摩斯的故事通過翻譯的文學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其智慧的形象奠定了早期認知的基礎。
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福爾摩斯的形象開始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入人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由巴茲爾·拉思伯恩飾演的福爾摩斯,以及奈傑爾·布魯斯飾演的華生醫生。從1939年到1946年,兩人合作了14部福爾摩斯電影。拉思伯恩的福爾摩斯,氣質高貴,言語得體,舉止優雅,同時又不失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冷峻的邏輯思維。他的表演精準地捕捉了原著中福爾摩斯作為「思考機器」的一面,同時也展現了其對華生醫生深厚的情誼。這一系列電影在二戰期間上映,許多故事被改編以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例如將納粹間諜作為反派,使得福爾摩斯不僅僅是一個偵探,更是一個維護正義、對抗邪惡的英雄象徵。這種將經典角色融入時代洪流的做法,不僅增強了電影的現實意義,也使得福爾摩斯在動盪時期成為了人們心中智慧與希望的象徵,這與中國在抗戰時期電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藝術作品來鼓舞民心。
當時間步入21世紀,電影技術和觀眾的審美趣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純粹的推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觀眾對視覺沖擊和快節奏敘事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羅伯特·唐尼 Jr.在蓋·里奇執導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009)和《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游戲》(2011)中塑造的福爾摩斯,無疑是顛覆性的。唐尼版的福爾摩斯,不僅保留了原著的聰明才智和怪癖,更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動作戲份和幽默感。他不再僅僅是坐在安樂椅上抽煙斗的思考者,而是一個身手敏捷、精通格鬥、甚至有些邋遢的「動作英雄」。這種改編,一方面是對經典角色的大膽創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代電影市場對「超級英雄」式人物的追捧。福爾摩斯與華生(裘德·洛飾)的關系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兩人的拌嘴和默契配合為影片增添了許多喜劇色彩。這種「反差萌」的設定,以及快節奏的剪輯和酷炫的打鬥場面,極大地迎合了年輕一代觀眾的口味,也使得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煥發了新的生機。在中國市場,這種融合了動作、幽默和燒腦推理的影片同樣備受歡迎,例如《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也巧妙地將推理與喜劇動作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與蓋·里奇版福爾摩斯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成功地將傳統偵探故事現代化、本土化。
除了上述主流版本,還有一些福爾摩斯的銀幕形象則更側重於對角色心理的深度挖掘和對原著精神的忠實還原。例如,2015年電影《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中,伊恩·麥克萊恩飾演的晚年福爾摩斯,褪去了神探的光環,展現了一個步入暮年、記憶衰退、試圖還原最後一件案子真相的普通老人。這部電影通過細膩的表演和深刻的心理描寫,探討了記憶、衰老、孤獨和真相的本質,為福爾摩斯這一形象增添了人性的光輝和悲劇色彩。這種對角色深層心理的探索,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具血肉的福爾摩斯,而非僅僅是無所不能的傳奇。這種對人物內心情感的細膩刻畫,也與中國傳統文學和戲曲中對英雄遲暮、人生哲理的探討有著共通之處,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縱觀福爾摩斯銀幕形象的演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電影藝術如何根據時代背景和觀眾需求,不斷地對經典進行解讀和再創造。從早期的智慧象徵,到二戰時期的正義英雄,再到21世紀的動作偵探,每一次的形象重塑,都使得福爾摩斯這個角色能夠跨越時空,持續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這種改編的生命力,也正是經典IP得以永葆青春的關鍵所在。
從推理到動作:蓋·里奇版《大偵探福爾摩斯》的顛覆與創新
在眾多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中,由英國導演蓋·里奇執導,羅伯特·唐尼 Jr.和裘德·洛主演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009)及其續集《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游戲》(2011),無疑是近幾十年來對這一經典IP最具顛覆性和創新性的改編。這兩部電影徹底打破了觀眾對福爾摩斯故事的傳統認知,將原本以縝密推理為主的偵探片,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現代動作、視覺特效和黑色幽默,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蓋·里奇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並未放棄福爾摩斯的核心——超凡的智慧和推理能力,而是將這些能力以一種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福爾摩斯在打鬥前的「預判」場景。在這些片段中,福爾摩斯會迅速在腦海中模擬出對手的每一個動作,以及自己應對的策略,包括出拳的角度、力度、甚至對手可能受到的傷害。這些「預判」以慢鏡頭、解說旁白和視覺分解的形式呈現,不僅展現了福爾摩斯過人的洞察力和對人體物理學的了解,更將原本靜態的思考過程動態化、可視化,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和娛樂性。這種將抽象思維具象化的手法,在當時是電影敘事上的一個大膽嘗試,也讓觀眾對福爾摩斯的「神探」形象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除了「預判」系統,蓋·里奇還賦予了福爾摩斯更多的身體素質和格鬥技巧。在原著中,福爾摩斯雖然提及精通「巴頓術」(一種英式拳擊和柔術),但其主要魅力仍在於智力。而蓋·里奇則將這一特質放大,讓福爾摩斯成為一個不僅能動腦,更能動手的全能型偵探。他常常捲入街頭斗毆、追逐戲碼,甚至在火車頂上與敵人搏鬥。這些高強度的動作場面,配合快節奏的剪輯和獨特的配樂,使得影片充滿了緊張刺激的氛圍,彷彿一部維多利亞時代的動作大片。這種改編無疑是商業上的成功,它吸引了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尤其是那些偏愛動作電影的年輕觀眾。對於習慣了香港功夫片和好萊塢動作大片的中國觀眾來說,這種將智力與武力相結合的偵探形象,無疑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視覺風格上,蓋·里奇也展現了其標志性的「蓋·里奇式」美學。影片採用了獨特的色彩調配和構圖,營造出一種既復古又現代的視覺效果。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蒸汽朋克(Steampunk)美學,機械裝置、工業革命的產物與古老的建築風格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粗獷而又精緻的視覺盛宴。這種風格不僅體現在場景設計、服裝道具上,甚至延伸到福爾摩斯本人的形象——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紳士,而是有些不修邊幅、特立獨行,甚至帶有一絲「流浪藝術家」氣質的偵探。這種對傳統形象的解構與重塑,使得影片在視覺上獨樹一幟,也為福爾摩斯系列電影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
蓋·里奇版《大偵探福爾摩斯》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商業上的巨大回報,更在於它對未來文學改編電影的啟發意義。它證明了,即便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經典IP,只要敢於創新,敢於突破傳統,依然可以煥發新的光彩。它為後來的許多改編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如何融入現代元素,如何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這種顛覆性的改編,也影響了後續許多偵探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使得它們在保留推理核心的同時,也更加註重視覺呈現和節奏感。例如,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也涌現出不少將傳統故事現代化、類型化的成功案例,如《狄仁傑》系列電影,同樣在歷史背景下融入了奇幻、動作等元素,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這與蓋·里奇對福爾摩斯IP的改造理念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蓋·里奇版《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電影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它不僅為福爾摩斯這一經典角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拓展了偵探電影的邊界,證明了推理與動作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完美融合,共同創造出引人入勝的銀幕體驗。這種創新精神,無疑將持續影響著未來電影的創作方向。
倫敦:福爾摩斯電影中「無聲」的第六位角色
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世界裡,倫敦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它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個性與魅力的「角色」。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中,這座霧都的形象被反復描繪,它時而神秘陰郁,時而生機勃勃,時而又透露出工業革命時代的獨特氣息。倫敦作為背景的存在,深刻地影響著故事的氛圍、人物的塑造乃至案件的走向,可以說它是福爾摩斯探案之旅中不可或缺的「第六位角色」。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是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故事的溫床,也是電影製作者們展現其藝術想像力的舞台。這座城市在19世紀末正經歷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巨變,一方面是科技的飛速發展、財富的積累和帝國的擴張;另一方面,卻是貧富差距的加劇、犯罪率的飆升以及社會底層人民的掙扎。電影通過對倫敦的描繪,成功地捕捉了這種復雜而矛盾的社會面貌。
在許多福爾摩斯電影中,倫敦常常以一種陰郁、潮濕的形象出現。濃霧彌漫的街道、煤煙熏黑的建築、昏黃的煤氣燈光,這些元素共同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壓抑的氛圍。例如,在經典的拉思伯恩版福爾摩斯電影中,倫敦的夜晚常常被描繪成犯罪滋生的溫床,陰暗的小巷和破舊的碼頭成為了罪犯藏匿和交易的場所。這種視覺呈現,不僅符合觀眾對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刻板印象,也有效地襯託了案件的懸疑性和危險性,讓觀眾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未知與危機的時代。這種對城市氛圍的刻畫,與中國電影中對舊上海、舊北京等歷史都市的描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對舊上海的氛圍營造,同樣通過場景、光影來烘托時代背景和人物命運。
而到了蓋·里奇執導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中,倫敦的形象則被賦予了更強的工業感和視覺沖擊力。影片大量運用了蒸汽朋克美學,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獨特的機械裝置、復雜的工業建築和蓬勃發展的科技。泰晤士河上的巨大起重機、錯綜復雜的下水道系統、以及各種充滿奇思妙想的機械發明,都使得倫敦這座城市充滿了未來感和力量感。這種對倫敦的呈現,不僅是背景,更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例如,影片中福爾摩斯和莫里亞蒂教授在未完工的倫敦塔橋上的終極對決,將這座地標性建築的宏偉與工業時代的野蠻生長完美結合,使得場景本身成為了敘事的一部分。這種對城市空間和工業元素的運用,使得倫敦不僅僅是背景,更是影片風格和敘事張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倫敦的社會階層和文化多樣性也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從貝克街221B的紳士公寓,到骯臟混亂的東區貧民窟,再到富麗堂皇的議會大廈和上流社會的沙龍,電影通過切換場景,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社會全貌。福爾摩斯和華生的探案足跡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穿梭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使得倫敦這座城市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舞台,上演著各種人生百態。這種對城市社會圖景的描繪,也使得觀眾對福爾摩斯所處的時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光影運用也是塑造倫敦形象的關鍵。電影製作者們巧妙地利用自然光、煤氣燈光和燭光,營造出不同的氛圍。昏暗的房間、幽深的小巷、以及被燈光照亮的街道,都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和戲劇性。例如,在《大偵探福爾摩斯》中,福爾摩斯常常在昏暗的地下拳擊場或秘密據點進行調查,光線與陰影的對比,不僅突出了角色的神秘感,也暗示了案件的復雜性和危險性。
總而言之,倫敦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中,絕非一個簡單的背景板,它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無聲角色」。它通過場景設計、光影運用、歷史細節的呈現,以及與人物和情節的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福爾摩斯故事的獨特魅力。每一次銀幕上的倫敦,都是對這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對福爾摩斯探案世界的一次視覺拓展。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這種對城市風貌的細致刻畫,也容易聯想到自身文化中對歷史名城(如西安的古樸、蘇州的雅緻)的藝術再現,從而產生跨文化的共鳴。
莫里亞蒂教授:銀幕上最完美的宿敵塑造與偵探的反面鏡
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的宏大敘事中,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對手,福爾摩斯超凡的智慧就難以得到充分的展現。而詹姆斯·莫里亞蒂教授,正是這樣一個與福爾摩斯智力旗鼓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的「犯罪界的拿破崙」。他在銀幕上的各種形象塑造,不僅深化了福爾摩斯角色的復雜性,更展現了「正義與邪惡」永恆對決的魅力,使其成為電影史上最完美的宿敵之一。
莫里亞蒂教授首次在柯南·道爾的原著中登場,便被描述為一個擁有「非凡智力」和「犯罪天賦」的數學教授,他是倫敦所有犯罪活動的幕後操控者。這種設定為電影的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在早期的福爾摩斯電影中,莫里亞蒂教授的形象往往是神秘而陰險的,他可能不會直接出場,而是通過其手下或其犯罪網路的線索來展現其無處不在的影響力。這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塑造方式,反而增加了角色的神秘感和壓迫力,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巨大威脅。
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和敘事手法的多樣化,莫里亞蒂教授的銀幕形象也變得更加具象和復雜。在蓋·里奇執導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游戲》中,賈德·哈里斯飾演的莫里亞蒂教授,無疑是近年來最為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哈里斯的表演精準地捕捉了莫里亞蒂的精髓: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惡棍,而是一個與福爾摩斯同樣擁有天才頭腦,但卻將智慧用於邪惡目的的「反面福爾摩斯」。
電影中,莫里亞蒂教授的形象是多面的。他既可以是大學里受人尊敬的教授,談吐優雅,學識淵博;又可以是冷酷無情、殺伐果斷的犯罪首腦,操控著跨國犯罪網路,甚至試圖通過製造戰爭來牟取暴利。他與福爾摩斯的每一次交鋒,無論是智力上的博弈,還是肢體上的對抗,都充滿了火花。莫里亞蒂能夠預判福爾摩斯的行動,甚至比福爾摩斯更早一步布局,這使得福爾摩斯的探案過程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在影片末尾,兩人在萊辛巴赫瀑布的智力對決,莫里亞蒂甚至能推導出福爾摩斯可能採取的每一步策略,這不僅凸顯了他的超凡智力,也使得這場「決戰」充滿了宿命般的悲壯感。哈里斯版的莫里亞蒂,展現了極致的冷靜、殘忍和對權力的渴望,他與福爾摩斯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正邪對抗,更像是兩種極端智慧的較量,使得觀眾為之著迷。這種塑造,使得莫里亞蒂不再是單純的惡魔,而是一個有著自己邏輯和魅力的復雜人物,與福爾摩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如同中國武俠小說中,正派大俠與邪派高手的對決,往往是武功與智謀的雙重較量,互為鏡像,方顯英雄本色。
莫里亞蒂教授作為福爾摩斯的反面鏡,其存在意義在於:他不僅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更是深化福爾摩斯角色內涵的重要工具。通過莫里亞蒂,觀眾看到了福爾摩斯人性中偏執、孤僻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在面對真正強大的邪惡時所展現出的掙扎和犧牲。莫里亞蒂的出現,迫使福爾摩斯突破常規,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追捕他。這種「雙生子」般的宿敵關系,使得福爾摩斯的故事不再是簡單的案件偵破,而上升到了哲學層面——關於智慧的善惡兩面,以及正義與邪惡的永恆斗爭。
莫里亞蒂教授在電影史上的影響也深遠。他作為「超級反派」的原型,為後來的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中的反派角色提供了靈感。一個成功的反派,不僅僅是主人公的對立面,更應該是能夠與主人公形成強烈對比,甚至能夠映射出主人公內心陰暗面的存在。莫里亞蒂教授的塑造,為如何構建一個既強大又復雜的反派提供了範本,使得後來的電影創作者在塑造反派時,不再滿足於臉譜化的惡人,而是追求更深層次的人物動機和心理刻畫。例如,在許多中國武俠片中,一些經典反派如《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其智謀與野心並存,與主角蕭峰形成鮮明對比,也同樣是成功的宿敵形象,印證了「一個英雄的偉大,往往取決於他對手的強大」。
總而言之,莫里亞蒂教授在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中的每一次呈現,都不僅僅是反派的登場,更是對福爾摩斯這一經典角色的一次深度剖析。他與福爾摩斯之間的智力較量和宿命對決,構成了電影中最引人入勝的看點之一,也使得福爾摩斯的故事能夠超越單純的推理,觸及更深層次的人性與哲學思考。
永恆的魅力:為何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經久不衰?
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球讀者。而當這個傳奇偵探被搬上銀幕,他更是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持續不斷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電影觀眾。盡管時代變遷,技術革新,但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卻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這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巧妙結合,使得這一經典IP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都能引發廣泛共鳴。
首先,福爾摩斯角色本身的魅力是其經久不衰的核心。他不僅僅是一個偵探,更是一個擁有超凡智慧、獨特怪癖和復雜人性的集合體。他的超凡洞察力——能夠從細枝末節中發現常人忽略的線索,並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還原案件真相——始終是吸引觀眾的關鍵。這種「一眼看穿本質」的能力,滿足了人類對智慧和真相的永恆追求。無論在哪個時代,人們都渴望了解真相,渴望看到一個能夠撥開迷霧、揭露謊言的英雄。福爾摩斯對真相的執著,以及他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知慾,使得他成為了一個理想化的智慧象徵。在中國文化中,對智慧和謀略的崇拜源遠流長,從《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到《神探狄仁傑》中的狄公,這些智慧型角色都深受大眾喜愛,福爾摩斯也因此天然地擁有了跨文化吸引力。
其次,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之間的「化學反應」是影片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華生醫生不僅是福爾摩斯的助手和記錄者,更是他情感上的支撐和人性的映照。福爾摩斯的怪癖和冷峻,常常需要華生的溫情和常識來平衡。兩人的互動,無論是爭吵、互嘲還是默契配合,都為影片增添了許多人情味和喜劇色彩。觀眾不僅喜歡看福爾摩斯破案,也喜歡看這對「老搭檔」的日常。這種搭檔模式,在電影史上屢試不爽,從《尖峰時刻》到《唐人街探案》,一對性格迥異、互補性強的搭檔總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這使得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系超越了簡單的友情,成為了一種經典的銀幕夥伴關系。
再者,福爾摩斯故事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和敘事素材。那個時代是科技與傳統交織、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復雜時期。電影通過對倫敦霧氣彌漫的街道、煤氣燈下的人影、蒸汽機車的轟鳴以及哥特式建築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神秘氛圍。這種充滿歷史感和時代氣息的設定,為偵探故事增添了獨特的魅力,也讓觀眾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充滿了好奇。無論電影如何改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始終是福爾摩斯故事不可或缺的背景,它為影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視覺靈感和文化內涵。
此外,電影製作人對福爾摩斯IP的不斷創新和現代化改編,也是其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蓋·里奇版《大偵探福爾摩斯》將動作元素和現代視覺風格融入傳統推理,成功地吸引了年輕觀眾。而其他版本,如《福爾摩斯先生》則更注重對角色心理和人性的深度挖掘。這種不斷嘗試新視角、新風格的改編策略,使得福爾摩斯的故事能夠與時俱進,持續保持新鮮感。它證明了經典IP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保持核心魅力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時代元素,以適應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這種創新精神,使得福爾摩斯的故事能夠超越單純的時代背景,觸及更廣泛的社會議題和心理分析,例如對犯罪心理、社會不公的探討,這些都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現實意義。
最後,福爾摩斯系列電影滿足了人類對「謎題」的本能好奇。無論是撲朔迷離的案件、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還是福爾摩斯本人那些令人費解的言行,都像一個個待解的謎題,激發著觀眾的智力投入。當福爾摩斯層層剝繭,最終揭露真相時,觀眾會獲得一種巨大的滿足感。這種參與感和智力挑戰,是其他類型電影難以比擬的。在中國,近年來興起的「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智力游戲,以及各類推理小說和影視劇的流行,都印證了國人對解謎、推理的濃厚興趣,這與福爾摩斯所代表的智力挑戰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夏洛克·福爾摩斯系列電影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其魅力源於角色本身的智慧與人性、華生醫生的完美襯托、獨特的時代背景、電影製作者的不斷創新,以及對人類解謎本能的精準把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福爾摩斯這一經典IP得以跨越百年,在光影世界中持續煥發著永恆的光芒。
在未來的電影世界裡,我們有理由相信,夏洛克·福爾摩斯這位傳奇偵探仍將以各種全新的面貌,繼續在銀幕上書寫屬於他的不朽篇章,持續為全球觀眾帶來智慧與驚喜的盛宴。